聆听童声,解读童心

作者:黄玺钰来源:发表时间:2023-03-23

 

春日暖阳,温暖了万物生灵。于一群奔跑在孩子中间的老师来说,最大的温暖便是在一个“故事”里遇见了美好,看到了成长。翻开这本书籍,映入眼中的文字既可爱又有趣,“草坪保卫记”、“小蝌蚪的故事”、“西瓜的故事”、“彩色饺子”、“保护蛋宝宝”......看着这些名字就感觉很可爱吧!其实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真实发生在鹤琴幼儿园孩子身上的故事。阅读后让我触动的是:首先,书中的故事都是从儿童出发,由儿童的问题展开研究,以儿童的视角深入开展和研究。其次,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同时,让我感动的是: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非常及时地记录。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很多照片和幼儿之间的对话,可以看出,这不是教师在一个主题活动全部结束时才记录的,而是带着随时“保留痕迹”的想法每天在记录。书中的课程活动,让我们看到一个个有爱的老师们,我踏入幼教工作岗位已有近六年的时间了,我也在思考我应该如何做一位好老师。我想书中给了我一些答案。

    一、坚守儿童视角,开展融合“生活化”与“游戏化”的课程

    书中每个案例都源于儿童的生活。小班孩子推开门就能看到草坪,生发出了《草坪保卫记》的课程故事,大班孩子户外活动没地方挂衣服,由真实生活问题引发出了《自制晾衣架》的课程故事等等,都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生活和大自然就是课程资源。有趣的是将平凡的生活问题或现象游戏化,孩子们兴趣盎然,探索欲望高涨,自发自主的探索行为就生成了课程。课程的真谛就是基于儿童生活经验,将“生活化”与“游戏化”相结合,才是适宜儿童学习经验、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的课程。

教育中坚守“儿童视角”

    二、坚持“四有教师”目标,秉持“儿童在前,教师在后”的教育理念

    教师是儿童学习的陪伴者与支持者,而一个合格的陪伴者与支持者,一定是有所思考、有所准备、有所行动的角色,而非单纯的“旁观者”。教师应“思考在孩子前面,行动在孩子后面”。既看到儿童的主体地位,同时不丢失“教师在后”的同步理念。如在主题课程开展中,教师必然要有前期准备、随课程进展思考,思想先于儿童,才能在儿童的探索与学习中,在各方面及时、适宜地给与儿童探究所需的充分支持。

    我也将“看见儿童行为、读懂儿童需求”的理念传递给同伴,携手教师努力做到“随儿意,善等待,巧支架”,更好的发现儿童的一百种模样,走近儿童、看见儿童、理解儿童。在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中,我将继续探求幼教事业,一路向阳而生,逐光而行!